舞蹈科技與科學促進多元創作  演藝學院新課程拓展職業生涯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08/05 18:00

最後更新: 2022/08/05 18:13

分享:

分享:

表演者得以在舞台上綻放魅力,除了需要「台下十年功」外,更有賴舞蹈科學的加持鍛煉,以及舞蹈科技的結合,延伸舞蹈藝術創作的可能性。一直致力培育專業舞蹈藝術家的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近年積極在舞蹈科技和舞蹈科學兩大範疇上投放資源,使課程與全球舞蹈界所關注的藝術發展方向接軌之餘,亦盼為學生帶來多元及跨學科的學習體驗。

舞蹈學院將於9月新學年起推出新改革的「舞蹈表演」及「編舞」主修課程,令學生的培訓更為全面、同時加強其創意思維。

除了學習舞蹈基本功,學生亦經常於課堂上接觸舞蹈科技,例如善用校內的數碼裝置及舞蹈與科技創作劇場,嘗試體驗式舞蹈表演。

多元創作宇宙 沉浸式體驗

不少人一聽「舞蹈科學」及「舞蹈科技」,很容易把字面相近的兩者混淆。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教授(Anna)解釋:「舞蹈科學(Dance Science)與普羅大眾較為熟悉的運動科學概念相近,同樣涵蓋生理、心理、生物力學、營養學等科學領域,利用科研及數據分析協助舞者提升表演能力、藝術操守、心理質素及精神健康,減少勞損、傷患,甚或達成高難度、高技術動作,從而發揮出最佳表現,為舞者的職業生涯建立長遠前景。至於舞蹈科技(Dance Technology)類同近年興起的藝術科技(Art Tech),就是將科技應用於舞蹈的不同領域,例如將舞蹈結合電影科技或虛擬實境技術。其中舞蹈學院着重以舞蹈科技提升學習效率及基訓鍛煉,驅使舞蹈創作呈現多元化,並且作為舞蹈記錄的新媒介及工具。

陳教授形容:「傳統記錄舞步的方法以口耳相傳、舞譜或錄像為主,如今藝術科技的出現,可以將舞蹈演出的記錄轉化為深入分析的數據,這對舞蹈研究而言非常重要,尤其對於具歷史價值的傳統民俗舞蹈有保存及傳承作用。」

舞蹈學院去年邀請跨學科藝術家兼校友王志勇,共同策劃《一花一天堂》體驗裝置和《動.觀.靜》體驗式舞蹈表演。

觀看《一花一天堂》短片

與時並進的舞蹈界近年更糅合元宇宙概念,不乏以 VR、AR、360°虛擬實景等呈現嶄新的舞蹈藝術創作及展演,為舞者及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其中舞蹈學院邀來跨學科藝術家兼校友王志勇,共同策劃《一花一天堂》體驗裝置和《動.觀.靜》體驗式舞蹈表演,透過融合裝置藝術和舞蹈教育,與音樂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的師生進行跨學科合作。學生藉由即興創作體驗靜觀和冥想,梳理情感和壓力,啟發出新的角度探討藝術。舞蹈學院另舉辦「院長特邀藝術家系列」,與兩位德國藝術家Christian Mio Loclair和Raphael Hillebrand以動態展演《Motion Bank》探討新媒體技術和機器學習科技在舞蹈藝術中的應用,又聯同英國著名編舞家Alexander Whitley和數碼藝術家Neal Coghlan研討三維動畫創作軟件及捕捉動作的串流媒體技術,如何能展現及記錄不同肢體舞動及人體動態,並且連接不同地域的舞者至同一共享虛擬空間。 

學生穿上動作捕捉套裝,探索在虛擬空間舞動的可能性。

學生參與編舞家Alexander Whitley和數碼藝術家Neal Coghlan的舞蹈動態捕捉項目,共同創作出數碼舞蹈作品《METAMorphoses》。

觀看《METAMorphoses》短片

軟硬件支援新課程

為配合舞蹈科技與舞蹈科學的發展,學院另增設不少軟硬件上的支援,例如設立「舞蹈科學實驗室」,利用先進儀器定期收集學生的體適能數據,加以評估和分析,以調節舞蹈訓練時間、強度及作息,並適時加強他們身體的核心肌肉發展或局部體態塑形;在排練室加添四面舞台及相關設備,方便融入舞蹈科技或沉浸式體驗,擴闊編舞及舞台展演的可能性。軟件方面,學院擁有相關優良師資及團隊,藉着舞蹈科學講師與學院基訓導師的相輔相乘,幫助舞者改善表現,提升身心理質素及訓練創意思維。

學院設立「舞蹈科學實驗室」,利用先進儀器定期收集學生的體適能數據,加以評估和分析。

透過科研和數據,從而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身體訓練,減少他們受傷的機會,延長其舞蹈職業生涯。

舞蹈學院新學年將為舞蹈藝術(榮譽)學士課程推出新改革的「舞蹈表演」及「編舞」主修。新課程更為全面、有系統,亦會着意加強學生創意思維及與舞台科目相關的基礎培訓。主修「舞蹈表演」的學生仍可選擇專修芭蕾舞、現代舞及中國舞,而「編舞」主修則讓具備優秀舞蹈技巧的舞者深化表演及編舞能力,表達個人創作風格和舞蹈語言。學院另開辦兩年制「舞蹈專業文憑」,銳意招攬具有高水準及藝術潛能的年輕舞者,透過專業訓練讓他們及早投身舞蹈行業,為舞蹈界增添創意與實力兼具的新力軍。

舞蹈學院和香港藝術節聯合製作《無極》,四十多位舞蹈學院學生與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 雷克於Zoom進行創作和排練,體驗國際藝術交流的新模式。

陳頌瑛強調:「縱觀全球愈來愈多獨立舞蹈藝術家冒起,提升到國際間創意編舞及表演藝術水平,我們期望課程的整合能提升學生的競爭力,配以舞蹈科技與舞蹈科學發展,促進舞蹈創作的跨地域、跨界別合作。然而,藝術科技的出現並非取替過去的舞台作品,而是為創作提供多一種的可能性,尤其我深切認為現場的舞台感受與沉浸式體驗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經驗,各有優缺,如何互補以突破各自的限制,是值得深思的趣味所在。」

(特約)